謹以此文致敬70年來
為中國自然保護做出貢獻的人們
今日
人類的文明空前繁榮
自然的陣線卻愈發(fā)退卻
數(shù)十萬年前
北至北京周口店
南抵越南、緬甸
都是大熊貓的廣闊天地
而在數(shù)十萬年后
它們退縮到青藏高原東緣一帶
守著一片碩果僅存的狹長土地
面積僅占我國國土面積的約
0.3%
這是它們在地球上最后的家園
人們稱之為
大熊貓棲息地
(現(xiàn)代大熊貓棲息地范圍與更新世時期的對比,制圖@鞏向杰&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這是“與世隔絕”的0.3%
秦嶺、岷山、邛崍山
大相嶺、小相嶺、涼山山系
由北向南依次展布
跌宕起伏的高山深谷
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
與成都平原的煙火繁華大相徑庭
(邛崍山王崗坪,攝影師@楊昌進)
▼
這也是“熱鬧非凡”的0.3%
至今仍有萬余種野生動植物
在這方狹小的天地中生生不息
包括全國39%的鳥類
32%的哺乳動物
26%的兩棲動物
20%的爬行動物
17%的高等植物
以及4%的魚類等等
(森林中的川金絲猴,攝影師@薛康)
▼
而從2017年起
以這片土地為基礎
劃分出了一個全新的區(qū)域
并擁有一個極其響亮的名字
大熊貓國家公園
(大熊貓國家公園范圍,包括四川的岷山片區(qū)、邛崍山-大相嶺和小相嶺片區(qū),甘肅的白水江片區(qū)以及陜西的秦嶺片區(qū),其中面積占比最大的為四川省,約74.4%,制圖@鞏向杰&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這里究竟有何特別?
它未來的命運又將如何呢?
01
生靈的樂土
以0.3%的狹小地帶
造就一片養(yǎng)育萬千生命的樂園
這一切并非偶然
這里地處四川盆地的西緣
及其北方的秦嶺一帶
一邊是劇烈隆起的崇山峻嶺
一邊是深深陷落的肥沃平原
似乎有一條涇渭分明的界線
分隔開人間和荒野
(大熊貓棲息地地形,其中大涼山、小涼山等屬于涼山山系,制圖@鞏向杰&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其中位于四川省境內的山地
屬于橫斷山區(qū)的東北部邊緣
在板塊的擠壓下
大地上褶皺連綿
山連山、山接山
峰巒起伏、盤根錯節(jié)
(邛崍山脈和遠處的貢嘎山,攝影師@曹鐵)
▼
北端的岷山山脈
南北蜿蜒超過500千米
號稱“千里岷山”
高聳的山脊上
海拔超過4500米的山峰多達20余座
最高峰雪寶頂海拔5588米
終年白雪皚皚
(云端岷山,攝影師@歐陽紅)
▼
在其南部
岷江的另一側
邛崍山脈
則更為高聳巍峨
其中的四姑娘山
主峰海拔達6250米
人稱“蜀山皇后”
(四姑娘山幺妹峰在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下方為成都市,攝影師@嘉楠)
▼
高山之上
長年累月的冰川侵蝕
加之風化和重力作用
切削出尖銳、鋒利的角峰
直指蒼穹
(四姑娘山婆繆峰,攝影師@丘寒)
▼
其南部眾山
也是一個賽一個聲名顯赫
例如紅軍長征曾翻越的夾金山
國道318穿越的第一道“天塹”二郎山
(二郎山紅巖頂與遠處的貢嘎山,攝影師@蔣紅陽)
▼
繼續(xù)向南則是
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側的
大、小相嶺和涼山山系
相較北邊的群山崢嶸
這里山勢更趨于平緩
海拔一般在1500-3500米之間
于是自古以來便常有人類的足跡
(請橫屏觀看,佛教名山峨眉山,注意山頂右上方的金頂,攝影師@呂鳳霄)
▼
巍巍群山
兀然聳立在盆地的西北-西-西南一帶
東西方向不到100千米的水平距離內
相對高差之巨大可達到5000米
來自太平洋的東亞季風
被眾多山脈無情地攔截
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
則沿山脈之間長驅直入
高山之間云霧繚繞、宛如仙境
(牛背山云海,攝影師@姜曦)
▼
水汽不斷爬升降溫
最終形成降雨傾盆而下
山麓區(qū)年降水量可達1200毫米以上
高山區(qū)更高達2000-2400毫米
人稱“華西雨屏帶”
其中四川雅安市的年降水天數(shù)多達263.5天
相當于一年超過70%的日子都是陰雨連綿
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天漏”
(雅安與甘孜交界處,華尖山下蒸騰的云霧,攝影師@天津四)
▼
降水向低處匯聚
加上源源不斷的上游來水
便形成了山脈間蜿蜒穿行的江河溪流
若水流遇到洼地或堵塞
則積聚成為形形色色的湖泊
在山地間星羅棋布
湖水越積越多
逐漸滿溢而出
又在斷崖處層層跌落
便成為瀑布
(九寨溝諾日朗瀑布,大約21.3萬年-18.9萬年前因山體崩落形成,攝影師@李珩)
▼
如若水流繼續(xù)向下深切
天長日久下
又將塑造出更加陡峭幽深的峽谷
氣勢磅礴的大渡河
在邛崍山脈和大雪山脈的夾持下奔騰而去
其最大谷深超過2000米
高山壁立千仞
河水洶涌湍急
(大渡河峽谷,攝影師@7556米)
▼
而與位于河流西側
相距不到30千米的貢嘎主峰相比
二者高差更是超過6000米
令人嘆為觀止
(貢嘎山東坡的海拔差異,制圖@張靖&陳睿婷/星球研究所,底圖源自Google Earth)
▼
懸殊的高差
在這片群山密布的區(qū)域中比比皆是
數(shù)千米的海拔差距
在垂直高度上催生了
多種多樣的氣候環(huán)境
適應不同條件的植被
在不同高度上各得其所
偏好不同環(huán)境的動物
也能找到一方適宜的家園
于是一個“一山有四季”的
垂直自然帶
一片萬物生長的生命樂土
就此誕生
(岷山地區(qū)垂直自然帶,參考肖燚等人《岷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優(yōu)先區(qū)與自然保護區(qū)規(guī)劃》,制圖@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海拔較低處
是闊葉林的領地
樺木科、胡桃科、槭樹科
以及山毛櫸科、樟科等樹種
遮天蔽日、欣欣向榮
(巴朗山茂盛的闊葉林,攝影師@XSFAN STUDIO)
▼
偏愛濕熱環(huán)境的野生動物
在林間和灌叢中往來穿梭
包括但不限于
獼猴、藏酋猴、云豹
紅腹錦雞、豹、黃喉貂
金貓、大靈貓、小靈貓
花面貍、水鹿、水獺、鴛鴦等等
松雀鷹、雀鷹、紅腳隼等猛禽
也時常在這里落腳
(點擊圖片可放大觀看,從左至右為:①獼猴,圖片來源@VCG;②藏酋猴,攝影師@吳秀山/野性中國;③紅腹錦雞,④水鹿 ,攝影師@奚志農/野性中國;⑤花面貍,攝影師@鄒滔;⑥鴛鴦,攝影師@吳秀山/野性中國)
▼
海拔較高處
則是針葉林的世界
冷杉、云杉、紅杉、松樹等樹種
高大筆挺、終年常綠
(王朗保護區(qū)的云杉和冷杉林,攝影師@鄒滔)
▼
從林緣的峭壁和高地間
到林下的竹林灌叢里
再到林冠甚至高空中
動物們紛紛登場
包括但不限于
大熊貓、小熊貓、川金絲猴
羚牛、鬣羚、斑羚
血雉、紅隼、金雕、雕鸮
斑尾榛雞、灰林鸮、烏雕
普通鵟(kuáng)、棕尾鵟等等
(點擊圖片可放大觀看,從左至右為:①大熊貓,攝影師@周孟棋;②小熊貓,攝影師@吳秀山/野性中國;③川金絲猴,④羚牛四川亞種,遷徙范圍廣泛,有時也出現(xiàn)在落葉闊葉林或草甸中,⑤中華斑羚,⑥血雉,攝影師@奚志農/野性中國)
▼
若海拔繼續(xù)升高
高大的森林逐漸銷聲匿跡
只剩下低矮的灌叢、匍匐的草甸
甚至植被所剩無幾的流石灘
(四川雅安寶興縣夾金山上的森林和高山草甸,攝影師@楊濤)
▼
然而即便氣候寒冷、環(huán)境惡劣
卻依然可見眾多野生動物的蹤跡
包括但不限于
雪豹、兔猻、石貂
藏狐、狼、喜馬拉雅旱獺
巖羊、鼠兔、綠尾虹雉
藏馬雞、雪鶉、藏雪雞
以及高山兀鷲、胡兀鷲等大型猛禽
(點擊圖片可放大觀看,從左至右為:①雪豹,攝影師@達杰/野性中國;②巖羊,攝影師@鄒滔;③高山兀鷲,攝影@奚志農/野性中國;④雪鶉,⑤綠尾虹雉,⑥胡兀鷲,攝影師@吳秀山/野性中國)
▼
一山之上、包羅萬象
若逢冰期來臨
動植物便可向低海拔移動
而當氣溫回暖
它們又可朝高海拔回遷
因而即便外界氣候波譎云詭
這里卻是絕佳的生命庇護所
眾多古老的物種
也得以在這里幸存至今
是為“孑遺物種”
(珙桐,第三紀古熱帶植物的孑遺,也被稱為“鴿子樹”,攝影師@李陳)
▼
而演化史長達數(shù)百萬年的
大熊貓
便是其中之一
作為家喻戶曉、人見人愛的旗艦物種
這片土地也因它得名
(旗艦物種是指能夠吸引公眾對生態(tài)保護進行關注的物種;下圖為野外無拘無束的大熊貓,攝影師@周孟棋)
▼
至此
群山之上、密林之間
動物繁衍生息、植物欣欣向榮
一片生命的樂土已鋪展在眼前
然而這片0.3%的土地
會是永久的世外桃源嗎?
02
破碎的家園
盡管大熊貓棲息地橫跨
四川、陜西、甘肅三個省份
但生活在其中的1864只野生大熊貓
卻被分隔成了33個種群
它們彼此間相互孤立
如同一個個碎裂的島嶼
(四川省境內的大熊貓種群名稱及其分布,制圖@鞏向杰&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家園的破碎
阻斷了種群間的基因交流
若遺傳特性日益單調
則物種也將愈發(fā)脆弱
更為嚴峻的是
即便遇到地震、大火
或是竹子開花等天災
棲息地和食物遭到嚴重破壞
大熊貓也只能困守于此、無處可去
特別是其中的18個種群
均僅存不到10只大熊貓個體
隨時面臨著“滅絕”的危險
(圖一為四川山區(qū)森林火災,圖片來源@VCG;圖二為九寨溝地震后被損毀的森林,攝影師@楊濤)
▼
那么能否徹底消除這種隔離呢?
很不幸
答案是否定的
深邃的峽谷、高聳的雪峰
為大熊貓?zhí)峁┝俗詈蟮募覉@
卻也形成了天然的屏障
科學家的調查結果顯示
岷山山系中海拔超過3720米
邛崍山系中超過3916米
大相嶺山系中超過2896米
小相嶺山系中超過3800米
涼山山系中超過3715米時
便極少有大熊貓出沒
(以上信息為四川省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請橫屏觀看,四姑娘山的巖峰群,攝影師@蘇鐵)
▼
山前的暖濕氣流在爬升時
原有的水汽逐漸喪失殆盡
越過山脊后
又在下沉過程中不斷升溫
成為干燥的“焚風”
進而在峽谷中形成干熱河谷
這里干旱炎熱、植被稀少
同樣難以成為大熊貓遷移的廊道
(大渡河峽谷,河谷底部植被稀少,攝影師@老J)
▼
如果說大地上的高山深谷
是一場“命中注定”的隔離
那么人類的到來
則是雪上加霜
人類帶來的第一重打擊
是森林的砍伐
大熊貓尤其偏愛
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地帶
高大挺拔的樹木
是其休息、避難的場所
(森林中的大熊貓,攝影師@吳秀山/野性中國)
▼
林下茂盛的竹林
則是其賴以生存的口糧
但與此同時
森林中遍布的云杉、冷杉等
卻也是人們求之不得的上好木材
(竹林中進食的大熊貓,攝影師@周孟棋)
▼
早期的森林采伐
往往粗放而盲目
在機械的轟鳴中
植被退化、森林消失
僅邛崍山系的森林覆蓋率
便從20世紀50年代的30%左右
銳減至80年代的約16%
大熊貓棲息地也隨之收縮
甚至破碎分裂,直至消失
直到1998年10月
四川天然林保護工程正式實施
自此以后
在相關區(qū)域內
天然林的采伐被嚴令禁止
商業(yè)木材交易均全面關停
企業(yè)加工車間也全部停工
加之大量的退耕還林
情況才逐漸好轉
截至2018年
四川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38.83%
森林面積居全國第四位
(大相嶺中的人工桉樹林,攝影師@趙靖影)
▼
然而
一波漸平、一波又起
人類帶來的又一重打擊
來自道路的修建
僅四川的大熊貓棲息地范圍內
便建有
高速公路31千米、國道33千米
省道和縣道超過1000千米
還有數(shù)條鐵路軌道
(以上數(shù)據(jù)和調查結果來自《四川省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報告》,制圖@鞏向杰&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其中
高速公路車流密集且完全封閉
尤其在建設過程中
對沿線兩側的植被影響較大
因而在其周邊3千米范圍內
幾乎沒有任何大熊貓的痕跡
相較之下
省道和縣道車流量小
且沿線植被存留較好
對大熊貓的影響也就弱多了
然而一些特殊的路線
例如景區(qū)干線上
人類活動更為頻繁
對大熊貓的干擾也隨之增強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
成都-九寨溝的九環(huán)線
北川-茂縣的茂北公路等
在岷山中穿行經過
令山系中的大熊貓種群
形成三個分離的大斑塊
(岷山中的公路,攝影師@朱金華)
▼
著名的國道318翻山越嶺
將西藏地區(qū)和祖國腹地連為一體
卻也隔斷了邛崍山和大相嶺之間
大熊貓種群間的聯(lián)系
(國道318,該路段已超出大熊貓棲息地范圍,作示意,攝影師@朱小馬)
▼
連接成都、昆明兩大城市的
成昆線和成昆高速
從大、小相嶺山系中縱貫而過
以地質條件復雜而著稱的成昆鐵路
也沿著涼山和相嶺山系的邊界蜿蜒而行
(穿山越嶺的雅西高速,屬于成昆高速的一部分,攝影師@崔永江)
▼
這一條條道路
均是地區(qū)交通的命脈
在地方發(fā)展、地域連通
甚至邊疆安全上
都可謂功勛卓著
但與此同時
它們對大熊貓棲息地的影響
卻也不容小覷
不過采伐也好、道路也罷
都不是最強烈的影響因素
倒是當?shù)?strong>原住居民的生產活動
在干擾強度最大的前5項中
獨占3席
(根據(jù)調查結果,干擾強度排名前5的是放牧、交通道路、采藥、采伐和割竹采筍;部分位次空白是由于指標合并,以及圖中僅列出兩次調查中都有的指標,制圖@鞏向杰&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實際上
適度放牧對棲息地的擾動并不強烈
然而如若放牧強度不斷提高
放牧范圍肆意擴張
竹類等植被日益退化
甚至變?yōu)榛纳?、灌?/p>
大熊貓便無法繼續(xù)生存
(夾金山的高山灌叢和草甸,是優(yōu)質的高山牧場,攝影師@楊濤)
▼
此外還有
生產、傳輸電力能源的
水電站和輸電線
(大熊貓棲息地附近的水電站和輸電線分布,制圖@鞏向杰&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以及開采礦產資源的礦山
和供人們休閑娛樂的景區(qū)
盡管這些因素影響程度相對輕微
但正所謂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人類發(fā)展與棲息地保護之間的矛盾
仍然不容忽視
(大熊貓棲息地附近的景區(qū)和礦山分布,制圖@鞏向杰&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幸運的是
人們并非對此坐視不管
自1963年
汶川縣臥龍、天全縣喇叭河
平武縣王朗、南坪縣白河
首批大熊貓自然保護區(qū)在四川建立
至今已有56年的歲月
如今僅四川一省
便建有大熊貓自然保護區(qū)46個
保護了超過70%的野生大熊貓
(全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qū)共67個,下圖為野外玩耍的大熊貓,攝影師@周孟棋)
▼
而對于那些人工繁育的大熊貓
這些生機勃勃的保護地
也將是它們回歸自然時的新家園
(自2005年起,四川省率先開展救護大熊貓放歸和人工繁育大熊貓野放,前后13只大熊貓回歸自然;下圖為2018年都江堰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中放歸的大熊貓“琴心”,攝影師@何海洋)
▼
可是即便如此
仍有超過40%的大熊貓棲息地
尚未被納入自然保護區(qū)范疇
雖然單個保護區(qū)的核心區(qū)
禁止一切人為干擾
但外圍區(qū)卻可進行
科研教育、參觀游覽、甚至居民生產
于是相鄰保護區(qū)之間
隔離依然無法避免
(四川省大熊貓自然保護區(qū)分布,制圖@鞏向杰&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而除了自然保護區(qū)外
這片區(qū)域中還包括
風景名勝區(qū)、森林公園、地質公園
和世界自然遺產等近100個保護地
有的區(qū)域重疊、管理交叉
更有甚者如九寨溝
同時擁有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
國家地質公園
國家森林公園
及國家5A景區(qū)
五個名號
管理上堪稱“九龍治水”
(九寨溝景區(qū)的游人,攝影師@李珩)
▼
自然的屏障加上人類的干擾
令這片土地逐漸“支離破碎”
人們雖付諸努力
似乎尚未治其根本
那么人們究竟還能否
拯救這片日益破碎的家園?
03
命運的曙光
2017年1月
千呼萬喚之下
作為全國10個國家公園的試點之一
大熊貓國家公園試點方案正式發(fā)布
這或許將為這片土地的命運
帶來一絲新的曙光
但是國家公園的建立
又豈是換塊牌子那么簡單
從大熊貓自然保護區(qū)
到大熊貓國家公園
必須經歷一次改頭換面
人類造成的種種影響
也必須一一得到解決
比如面對保護區(qū)的分隔和空白
需要的便是一場
覆蓋范圍的升級
在原有自然保護區(qū)的基礎上
大熊貓國家公園以“一己之力”
將自然保護區(qū)、自然保護小區(qū)
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qū)
地質公園、自然遺產地
和水利風景區(qū)等
7類81個自然保護地
和71個國有林場林區(qū)連接成片
共同組成一個跨越3個省份
涵蓋5個片區(qū)的龐大園區(qū)
其面積約2.7萬平方千米
(大熊貓國家公園填補了原先自然保護區(qū)之間的空白,其中粉色的是國家公園范圍,綠色的是原有自然保護區(qū),制圖@鞏向杰&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這就意味著
過去未納入保護區(qū)的地帶
將逐漸得到填補和連通
棲息于此的萬物生靈
也將得到一片完整、連續(xù)的家園
而為之“代言”的大熊貓
則如同撐起了一把保護傘
庇護著同區(qū)域的其他物種
(這便是大熊貓的“傘護”作用,保護生物學上將這類物種稱為“傘護種”,攝影師@周孟棋)
▼
但是面積的擴張
尚不足以解決
道路、電力等大型工程帶來的影響
一場管理方式的升級
勢在必行
2013年10月
被暫緩一年的成蘭鐵路
以改穿隧道的方案重新開工
才最終避免直接穿越
岷山中的大熊貓棲息地
直至2018年底
數(shù)條隧道逐一貫通
“川西無鐵路”的歷史也將隨之終結
(2019年4月10日中午,隨著蘭州到成都直達動車的開行,有著“綠巨人”之稱的CR200J“復興號”動車組首次抵達成都,圖片來源@VCG)
▼
2017年底
九環(huán)線上的黃土梁隧道竣工
此后往來九寨溝的車輛
無需再繞行山頂
不僅避開了結冰積雪的危險路段
也為岷山北部的大熊貓遷移
留下了珍貴的生命廊道
而在國家公園建立后
原本交織重疊的
自然保護區(qū)、森林公園等
這一系列名號將永遠成為歷史
代之以國家公園管理局
統(tǒng)一出資管理
這就意味著
類似的跨區(qū)域大型工程
將能得到更提前、更合理的規(guī)劃
終結“九龍治水”的局面
但是若要解決
由原住居民的生產活動
帶來的更為顯著的影響
則還需一次理念的升級
目前僅國家公園四川片區(qū)內
仍有原住居民近6萬人
這里是他們世代生活的土地
更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
如若不進行移民搬遷
他們就不得不找到更好的方式
與這片土地共同發(fā)展
(和放牧、耕種一樣,采藥也是當?shù)卮迕窠洕杖氲闹饕獊碓?;下圖為進山采集草藥的村民,攝影師@楊濤)
▼
以四川省為例
越來越多的當?shù)鼐用?/p>
開始從事養(yǎng)蜂、旅游、教育
或是加入巡山護林的隊伍中
這不僅讓傳統(tǒng)的放牧、采集和耕種
對自然環(huán)境帶來的影響逐漸減小
還能為人們增加收入
養(yǎng)活自己和家人
(四川阿壩州的巡山隊,圖片來源@VCG)
▼
時至今日
距離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qū)建立
已過去60余年
而在未來的中國大地上
將形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
自然保護區(qū)和自然公園
作為基礎和補充的嶄新格局
(請橫屏觀看,國家自然保護地體系,其中自然公園以夾金山森林公園分區(qū)作為參考;根據(j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題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未來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qū)將統(tǒng)一劃分為核心保護區(qū)和一般保護區(qū),而自然公園僅包括一般保護區(qū),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2016年時
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
將大熊貓的瀕危狀態(tài)
從瀕危下調至易危
僅四川一省的大熊貓數(shù)量
便已從20世紀80年代的909只
恢復至第四次調查時的1387只
正如大熊貓的成功保護
讓人們看到了更多物種的希望
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立
或許也能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曙光
這0.3%的土地的未來
值得人們拭目以待
(“看,這就是我的江山”,拍攝于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攝影師@何海洋)
▼
當然
不僅只是這片土地
興許有朝一日
人們真的能找到一條特別的道路
令保護與發(fā)展、文明與自然
不再是難以調和的矛盾
而這個嶄新的局面
也許將由國家公園來開啟
這份使命
正如“國家公園”這個名稱
分量格外沉重
但即便再沉重
也必須有人將它扛起
本文由
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
星球研究所
聯(lián)合出品
創(chuàng)作團隊
編輯:王昆
圖片:余寬&任炳旭
設計:陳睿婷&鄭伯容
地圖:鞏向杰
審校:王朝陽&張楠
【參考文獻】
[1]四川省林業(yè)廳.四川的大熊貓-四川省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報告[M].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2]《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實施方案(2017-2020年)》
[3]李俊清. 大熊貓棲息地研究[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4]WWF中國.WWF大熊貓保護研究報告[J/OL]. http://www.wwfchina.org, 2016-7-21.
[5]肖燚等. 岷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優(yōu)先區(qū)與自然保護區(qū)規(guī)劃[M]. 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2012.
[6]胡錦矗, 張澤鈞, 魏輔文. 中國大熊貓保護區(qū)發(fā)展歷史, 現(xiàn)狀及前瞻[J]. 獸類學報, 2011, 31(1): 10-14.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jù)《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jù)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