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玩藏叫王世襄
1998年,王世襄的香港朋友莊貴倀為紀念父輩,欲出資購王世襄歷經半世紀所珍藏的明清家具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王老先生開出的條件只有一個:這《明式家具圖錄》上的80件家具,要一件不留地捐獻給上海博物館。而自己只要十分之一的錢。最后一件黃花梨小木杌由王先生親自贈與上博,如今上博家具館以莊氏兄弟冠名。
圖·王世襄先生
圖·上海博物館
王世襄對于明清家具研精覃思,他曾說“由我得之,由我遣之” “遣送得所,問心無愧”此堪為收藏之最高境界。其晚年將畢生珍藏的80件精妙藏品捐給上海博物館的寬廣心胸,可謂今古無兩。
圖·上博王世襄舊藏
馬未都十分理解王老的選擇,馬未都講道“他很清楚,文物不能養(yǎng)他的老,反而他要給文物養(yǎng)老”。也許,王老隨便賣掉一件文物就足以無憂,但是他卻希望這些文物受到完整、持續(xù)的保護,并且永遠傳遞下去。
圖·王世襄先生
對王老先生來說,收藏家具無異于一場人生的悟道,是跨越古今的悟道,他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舉,讓收藏的意義得到空前的升華。即便此般高度多數人無法企及,但這始終無法影響世界諸多藏家對中國紅木家具的熱愛。
圖·王世襄著作
一、形制的演化
家具形制的演化,不僅折射出古今時代的生活習慣、家族形態(tài)的變化,體現社會文化、民族傳統(tǒng)、風俗習慣的變遷與繁衍,更是承載著精神文明的發(fā)展。在歷史文明的發(fā)展過程中,各民族文化交融貫通,使得家具樣式亦隨著產生了多番變化。
木制家具萌發(fā)于商周
豐滿于兩宋、鼎盛于明清
圖·商青銅三聯(lián)甗
夏商周時期是木制家具發(fā)展的雛形階段,燦爛的青銅文化反應出當時家具已在人們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席,榻之始;俎幾,案之始;禁,柜之始;扆,屏風之始,商代髹漆技術也被運用到家具紋飾上,亦可嵌象牙、松石等。
圖·河南信陽長臺關出土戰(zhàn)國漆繪圍子床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因魯班的出現,誕生了大量諸如鉆、刨子、鏟子、曲尺、墨斗等木匠工具,并且出現了鐵制的鋸、斧、鉆、鑿等器械。對低矮家具的制作提供了便利。河南信陽長臺關出土的戰(zhàn)國時期的漆木床是國內目前能見到的較早期的家具實物。
圖·戰(zhàn)國漆木矮足案
圖·戰(zhàn)國黑漆朱繪鳥足漆案
在秦漢朝代仍以席和床為起居中心的,且仍保持著席地而坐的生活習慣,而由于西域“胡床”的引入,為垂足而坐奠定了基礎。
圖·胡床
圖·漢南越王墓出土屏風復原
自西晉時,跪坐之禮逐漸淡薄,隨著民族、教派文化的融合,漸漸形成了“高型家具”以及“垂足而坐”的習俗,并出現佛教相關紋飾。南北朝時出現了四條腿的扶手椅,及墩、凳等高型家具。
圖·顧愷之《列女圖卷》衛(wèi)靈公所坐的屏風榻
圖·顧愷之《女史箴圖》帶帷幔的床
唐代中期以后,椅子才從“床”的名稱中分離出來,始有“椅子”之稱,在唐代敦煌壁畫中可以看見非常多鼓墩、蓮花座、藤編墩等坐具及條案。
圖·敦煌138窟壁畫
圖·五代《韓熙載夜宴圖》
而到宋代,高型家具已全面普及,并開創(chuàng)了素雅高潔的文人家具風格,始用束腰、線腳、棖子等構件進行裝飾。作為明式家具發(fā)展的濫觴肇跡,在當時領先世界千年之久。南宋之后家具款式和類別可謂百花齊放,而工藝也是日臻完善。
圖·宋《十八學士圖》
圖·北宋木椅
明代之前,家具裝飾以髹漆、雕畫為主,到了明代,文人思想與儒釋兩宗對于家具的影響極高,家具采用絕少人工花飾的素工風格,素雅的形制便應運而生。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說“居山水間者上”,明代文人崇尚自然,又精于書畫,擅長平面空間關系的營造。因此明代的家具以古樸俊秀、洗練大方,以線立形、簡潔明快、材質優(yōu)良、做工精湛而著稱于世。造型與功能的設計方面科學合理,堅固牢實。
圖·三福小葉檀平頭案
清代家具到乾隆時期,隨手工業(yè)、商業(yè)和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家具形制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再次發(fā)生巨變,廣泛吸收多種工藝美術技法,與雕刻、鑲嵌、彩繪、髹漆、琺瑯等工藝的精妙融合,為家具賦予了無窮的可能性。清式風格,以設計巧妙、裝飾華麗、做工精細、富于變化為特點,使清式家具充滿了華貴之氣。
圖·三?;ㄩ_富貴寶座
二、工藝的琢磨
古代各個時期的家具制作,往往會依循當時的建筑構造,兩者的設計手法與制作工藝可謂是如出一轍。匠人借鑒與汲取古建筑的結構體系,使得家具的發(fā)展有章可循。據方海所著的《現代家具設計中的中國主義》一書介紹,“這些傳統(tǒng)手工藝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其精湛的技藝、簡潔的造型、均衡與協(xié)調都源于中國傳統(tǒng)的木建筑。”
圖·故宮博物館
譬如建筑當中的“梁和柱”結構,對應家具里則是“橫棖和立腳”,圓柱側腳收分的“側腳”對應家具的“站牙”,雀替”對應“牙子”,屋檐的“飛甍”對應家具的“翹頭”,還有“欞格”與“絳環(huán)板”等等裝飾,在家具中也均有寫照。
圖·斗拱與柱
在古代匠人的設計理念中,每個構件都有各自存在的意義,棖子、牙子、束腰、聯(lián)幫棍、卡子花等都不僅僅是裝飾而已,增大支撐力、增加摩擦面,就能減少損壞的可能,歸根結底來說,審美與力學在古典家具中是密不可分的,這也是古典家具能夠堅固數百年的原因之一。
條案的翹頭與牙子對應飛檐與雀替
追溯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便誕生的“榫卯”,到了春秋時期“木匠鼻祖”魯班手里得以發(fā)揚。于是乎,惠澤古今、馳譽中外的“榫卯工藝”就此形成,如今的應縣木塔、祈年殿的古建筑都因運用了榫卯結構,得以巋然屹立至今。
圖·應縣木塔及其構造模型
凸出為榫,凹陷為卯,這是傳統(tǒng)家具的靈魂,榫卯種類繁多、工藝精巧,甚至木材之間的熱脹冷縮問題,也因榫卯得以有效解決。以致當今,仍有不少國外著名學者對不用一根釘子,而用榫卯扣合嚴絲合縫的工藝嘖嘖稱奇。
鎏金寶頂,雕龍畫鳳,祈年殿里的雕刻工藝,在家具工藝里同樣大放異彩。浙江余姚河姆渡已發(fā)現木雕魚,這個起源于新石器時代的木雕藝術,取材廣泛,讓富有東方神韻的古典家具煜煜生輝。
圖·祈年殿
家具雕刻紋樣的衍生,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精華的表現,例如祥云、山水、人文、神話、動植物、祥瑞文字圖形、文玩器物等,均體現了時人對社會繁榮昌盛,對生活喜慶吉祥的美好祝愿。
圖·攝于三福工藝園
以莆田木雕為例,興于唐宋,盛于明清。唐初,寺廟的建筑裝飾、佛像等已有雕刻雛形;宋末元初,莆仙所雕人物、花卉等題材的圍屏、欄桿、木雕古玩、樂器、家具等,已經相當精妙生動;明代,擅長圓雕佛像、平雕建筑裝飾等。直到2011年5月23日,國務院批準“莆田木雕”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三福盛世和平掛屏
圖·三福松蒼竹茂掛屏
歷經幾千年的沉淀,紅木家具的制作工藝逐步成型與完善,而繁與簡,新與舊之間不斷的更迭交替,正如生命里的自我循環(huán),推動著古典家具文明在歷史長流里奔涌不息。
圖·三福小葉檀云龍紋寶座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